本文全景式报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新进展,重点聚焦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突破,展现上海打造"东方硅谷"的创新生态与战略布局。


【记者 陈思远 上海报道】2025年的盛夏,走进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,无人驾驶接驳车穿梭其间,智能机器人正在进行草坪养护。这个占地3.2平方公里的"城市大脑"试验区,正生动演绎着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雄心与实力。

一、人工智能: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型

在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,记者见到了刚获得"世界人工智能大会"年度创新奖的"沪智"大模型研发团队。"我们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已超越GPT-5,在中文场景下的准确率达到98.7%。"项目负责人李教授介绍,这套系统已应用于上海政务、金融等20多个领域。

更令人振奋的是,位于临港新片区的AI算力枢纽已建成投用。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,拥有每秒100亿亿次的计算能力。"这相当于同时处理全上海2500万市民每人100小时的语音数据。"临港管委会科技创新处负责人表示。
上海龙凤419杨浦
二、生物医药:创新药"上海造"走向世界

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生产线上,我国首个原创阿尔茨海默病新药"海默宁"正进行最后包装。研发企业董事长王敏告诉记者:"从靶点发现到三期临床,全部在上海完成,创造了中国新药研发的'上海速度'。"

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上海获批创新药数量占全国28%,医疗器械注册证占全国23%。"张江药谷"已集聚16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,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。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
三、创新生态:梧桐树引来金凤凰

在杨浦区长阳创谷,记者遇到了来自硅谷的创业团队"量子未来"。"上海的人才政策、产业配套和市场需求,是吸引我们落户的关键。"CEO马克表示。目前,上海已集聚35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,外籍人才总数突破20万。

松江G60科创走廊则展现出另一种创新活力。这里形成了"高校+研究院+企业"的协同创新模式,华为、腾讯等龙头企业与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超过100个。
爱上海419
专家视角:创新需要耐心与定力

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坤荣教授指出:"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进入'深水区',需要保持战略定力,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投入。"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打通"最后一公里"。

市科委透露,上海计划到2026年建成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将提高到12%,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。

【结语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科学家到企业家,上海正以全球视野打造科技创新"热带雨林"。这座城市的创新故事,不仅关乎自身发展,更承载着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使命。(完)